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创新河南 创出新彩丨南阳 打造科创兴业“生态圈”

发布时间:2024-02-26 09:44:52   来源:杏彩体育直播

  “面对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是科学技术创新赖以存续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奋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水平发展‘最大增量’,也是南阳落地实践创新驱动战略的‘题中之意’。”

  近两年以来,南阳市锚定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确保”、全面落实“十大战略”,把创新驱动、科教兴宛和人才强市建设提升至核心位次,推动技术创新转化成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一招”。

  去年至今,南阳引进新建院士工作站4家,中原学者工作站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创新实践基地17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培育省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8家、瞪羚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71家,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共有800多家规上工业公司建立研发机制,覆盖率达60%以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8亿元,同比增长181.23%,居全省第三。

  20世纪80年代,南阳曾在全省率先提出“科教兴宛、教育为本”的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以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凝聚一流创新人才为载体,南阳正奋力打造全国、全省重要的区域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和更具影响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激发科学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引领作用,是我们打造创新体系的‘牛鼻子’。”9月1日,南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科技局局长陈永远表示,该区抓住高新企业聚集的优势整合科创资源,快速推进形成技术创新研发、落地转化和应用生产的机制体系。

  如今,南阳高新区汇聚着5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和80余家中小型科技公司,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69家,数量和密度均为全市第一。其中,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中光学集团不但是省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也是南阳防爆电机、光电信息两大产业集群的“链长”和领军企业,两家企业均获批2022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去年,作为省“三个一批”项目的中光学三期富智康项目、镀邦产业园和卧龙电气智能工厂二期项目、电机检验测试中心等先后建成投产,标志着这两家企业均在研发技术检测和整机生产应用领域迈入世界领先水平。

  以中光学集团为龙头的光电产业,获批省院士工作站和省级中试基地,组建起6家省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带动光电信息上下游的元件、整机和系统等全产业链布局。

  目前,高新区内的利达光电、镀邦光电、翊轩光电等5家企业也成为光学高新技术企业,在细致划分领域站稳脚跟。

  陈永远和记者说,高新区在培育壮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作为创新骨干的基础上,通过中光学、卧龙电气开展技术攻关的示范效应,一批国家、省级创新平台相继建立,有关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动能,进而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汇聚。

  该区先后引进上海交大教授魏冬青、河工大教授孙忠科等人才创新团队,培育出利达光电、二机集团、华泰新材、防研所等4个科学技术创新团队,积极补足创新发展的人才短板。

  2022年,中光学集团与上海交大合作共建南阳东方光微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姜会林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加盟领衔,实现了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今年1月,在我省公布首批挂牌的15个“智慧岛”名单中,位于南阳高新区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的南阳“智慧岛”名列其中。这家在科创园区内形成的“智慧岛”,有什么特殊之处?

  南阳中关村智慧岛管委会负责人王一行和记者说,“智慧岛”核心功能是为科创公司可以提供全流程服务,帮企业从原始创新到实现产业化。

  “智慧岛”成立之初,发展趋势就清晰明确,王一行说,根据南阳市政府颁发的智慧岛建设方案,他们将围绕南阳高新区确定的光电信息、防爆装备、现代中医药三个主导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布局数字产业、光电信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现代中医药等新兴起的产业,推动形成完整的研发、设计、孵化、中试、产业化等高端产业链。

  不仅如此,这座智慧岛还天生自带“资本”。在南阳市出台的配套政策支持下,南阳智慧岛设立了总规模30亿元的科学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此外,对入驻智慧岛的成功孵化企业和基金、项目,总部给予最高300万元的奖励。

  7月6日,南阳现代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智慧岛”挂牌成立。该平台真正开始启动运行和首批中药研发项目成功签约,将为南阳实施产业强市行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增添新的动能,标志着南阳在现代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去年以来,南阳市委市政府相继研究制定了支持科技、教育、人才和改革工作的11项政策文件,旨在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建设更具支撑力、承载力、竞争力的全领域创新生态体系。

  与此同时,该市紧紧抓住企业平台壮大创新主体,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育工程。仅2022年,全市就培育省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8家、瞪羚企业6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671家,增幅居全省第一位;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97家。

  “南阳必须顺应发展大势,坚定走好创新发展‘华山一条路’,全力以赴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以创新破局求变,以创新赋能转型。”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表示,一流的创新生态是“兴工强市”赖以存续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南阳下定决心涵养优质创新创业生态,通过完善科创机制、建设特色平台吸纳各类智力、资金要素不断汇聚;以科学技术创新促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促科学发展,全力打造南阳产业自主创新体系,为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刚刚过去的8月,牧原集团喜事连连:继获批河南省生猪绿色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牧原实验室之后,其生猪智能养殖装备重点实验室又入选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名单。

  “该实验室将以创建‘实时感知、智能调控、精准作业、智慧服务’的智慧养猪体系为牵引,构建起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全程智能化生产模式,引领养猪业向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发展。”牧原智能化部总监张玉良介绍道。

  我国养猪历史悠远长久,但普遍认知下的养猪行业脏、乱、差,没有技术上的含金量,门槛很低。如何推动养猪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让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牧原有自己的探索。

  以智能化为例,牧原是行业内较早开展智慧养猪技术探讨研究的企业。自2011年引入信息化技术以来,牧原集团先后在深圳、郑州、南阳三地设立以智慧养猪为研究方向的全资子公司。集团将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产业相结合,搭建覆盖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平台。通过平台能够深度管理集团300多家子公司,15万员工;200多个饲料厂,1700多个养猪场,10个屠宰厂;200万套智能设备,每天产生10亿条数据,实现云管理顺畅运营。信息化技术使养猪生产实现四个最小颗粒度管理,精准到每头猪、每位员工、每台设备、每个猪舍,实现猪效、人效、物效同步提升。

  与此同时,牧原还坚持自主育种,突破种猪限制,实现种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大猪病研究力度,快速推进疫病净化,对标丹麦先进养猪水平,打造高健康猪群;加大合成生物研发技术应用,向无豆日粮进发;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

  牧原深刻感受到只有死磕技术、创新发展才能引领企业阔步前行。多年来,牧原坚持从技术元点发力,实现业务底层突破,构建自身核心技术,探索出种、料、康、养、智、洁、宰等20大钻尖技术,累计申请专利2205项,攻克了生猪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控、智能养殖、养猪环保等一系列难题,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中国从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南阳要在建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科学技术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高地,就必须牢牢抓住科学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南阳顺应发展大势,坚定走好创新发展“华山一条路”,营造了一流的创新生态,但企业未来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瓶颈问题。建强副中心,必须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完全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要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逐步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双一流”院校、“中”字头大院大所在南阳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公共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面向企业组织产品研制、成果转化、检验测试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信息咨询等服务。

  制度创新是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保障,而制度以其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成为科学技术创新最有力的保障。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进行制度建设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个人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打破唯资历、职位和职称的束缚,“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给予科研带头人更多自主权。抓好南阳科技大市场、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南阳分中心建设,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推动成果高效转化。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科学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激发各类创新人才的活力、创新创业潜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要坚持开放创新,结合南阳实际制定创新型人才引进和激发鼓励措施,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设立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首席技术专家等特色岗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升级“诸葛英才”人才引进方式,加快推出“大国工匠”人才教育培训计划,优化“宛籍”创新型人才回乡服务形式,破除创新型人才在职称评聘、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制度障碍,提升南阳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

版权所有:杏彩体育直播 辽ICP备11011456号-1 [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841号